首页

芷晴女王s

时间:2025-05-28 22:54:38 作者:中国工商银行与中国东方航空集团进一步深化战略合作 浏览量:49939

  中新社里昂9月16日电 (记者 李洋)当地时间9月15日晚,第47届世界技能大赛在法国里昂闭幕。中国代表团在本次大赛中表现十分出色,在全部59个项目中,共获得了36枚金牌、9枚银牌、4枚铜牌和8个优胜奖,位居金牌榜、奖牌榜和团体总分首位。

当地时间9月15日晚,第47届世界技能大赛在法国里昂闭幕。中国代表团表现出色,位居金牌榜和奖牌榜首位。图为中国代表团在闭幕式上。 中新社记者 李洋 摄

  据了解,中国代表团在世界技能大赛的数控铣项目实现金牌“五连冠”;砌筑、时装技术等两个项目实现金牌“四连冠”;电气装置、电子技术、自主移动机器人等三个项目实现金牌“三连冠”。

  制造团队挑战赛项目选手卢言琳、詹贤达、马佳佳获得本届大赛的国家最佳选手奖;工业4.0项目选手卢俊威、谢辉铉以全场最高分荣膺“阿尔伯特·维达”大奖,这是中国第二次获得该大奖。

  在本届大赛的糖艺/西点制作项目上获得金牌的中国选手刘欣茹在接受中新社记者采访时表示,在闭幕式上看到自己的队友在许多项目上都取得了金牌,感到很自豪。她说,通过大赛也结识了不少国际顶尖选手,很珍惜比赛机会。她透露自己在备赛过程中全力以赴,因此对自己获胜很有信心。

  闭幕式上,中国上海作为第48届世界技能大赛的举办地,与法国里昂进行了世界技能大赛会旗交接。中国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部长王晓萍和上海市市长龚正接过了世界技能大赛会旗,标志着第48届世界技能大赛正式进入“中国时间”“上海时段”,上海市呈现了以“技能创造美好未来”为主题的精彩文艺表演。

当地时间9月15日晚,第47届世界技能大赛在法国里昂闭幕。上海作为第48届世界技能大赛的举办地,在闭幕式上呈现了以“技能创造美好未来”为主题的精彩文艺表演。 中新社记者 李洋 摄

  世界技能大赛每两年举办一届,是当今世界地位最高、规模最大、影响力最大的职业技能赛事,被誉为“世界技能奥林匹克”,代表了职业技能发展的世界先进水平,是世界技能组织成员展示和交流职业技能的重要平台。

  中国2010年加入世界技能组织,2011年首次参加世界技能大赛,至今已参加七届大赛。第47届世界技能大赛于9月10日至15日在法国里昂举行,来自世界技能组织各成员国家和地区的1400余名选手参与同场竞技。中国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组建的中国代表团共派出68名选手参加6大类全部59个项目的比赛,是中国参加世界技能大赛以来,参赛项目和参赛选手最多的一届大赛。中国代表团在世界舞台上展示了中国职业技能发展的整体实力和青年技能健儿的精湛技艺,以实际行动为新中国成立75周年增光添彩。

  中国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向第47届世界技能大赛中国代表团发出贺电,对中国代表团取得的优异成绩表示热烈祝贺,对代表团全体成员表示诚挚问候。(完)

【编辑:刘欢】

展开全文
相关文章
本科生与其教授母亲同发论文遭质疑,高校回应

在10月5日晚间结束的杭州亚运会拳击男子80公斤级决赛中,中国选手唐拉提汗击败对手,夺得冠军。赛后,唐拉提汗表示,这次夺冠证明了自己的实力,也在国际赛场证明了中国拳击的力量。(记者 张一辰 制作 刘鹏)

李强向国际原子能机构第68届大会致贺信

壮阔的天安门广场上,鲜艳的五星红旗迎风招展。广场中央,“祝福祖国”巨型花篮表达着对祖国繁荣昌盛的美好祝福。巍然耸立的人民英雄纪念碑北侧,两组花坛上镶嵌着白菊等鲜花组成的18个花环,寄托着全体中华儿女对英烈的深切缅怀。

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这两个关键词

商业航天迎来增速的同时,中国企业与美国太空探索技术公司(Space X)的差距并未被忽视。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中国遥感委员会主席顾行发告诉《中国新闻周刊》,SpaceX在全球商业航天领域开启了低轨卫星互联网的国际竞争局面,其在高效、低成本的海量卫星星座建设、配套业务及市场规模方面依然领跑全球。未来中国需要进一步实现通信—导航—遥感一体化,以及卫星服务的大面积用户覆盖。“商业航天不是基础设施的商业化,而是服务的商业化。”

重庆大学生为老人拍摄婚纱照圆“婚纱梦”

日本《留学生新闻》副总编辑龙丽华也是第一次来郴州,来之前她对郴州的印象仅限于这里是中国女排的训练基地。“此次郴州之行令人耳目一新,无论是山水还是人文,都让人印象深刻。”(完)

(巴黎奥运)“雅思组合”:搭档七年 今朝美梦圆

在完善市场化激励机制的同时,注重加强对科技人才的价值观培育。使科技人才更加深刻认识到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对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意义,引导科技人才主动担负起时代赋予的使命和责任。鼓励广大科技人才继承老一辈科学家胸怀祖国、服务人民的优秀品质,弘扬“爱国、创新、求实、奉献、协同、育人”的科学家精神,胸怀“国之大者”,树立科技报国的远大志向。通过多种方式增强全社会对科技工作和科技创新的价值认可,对在自主创新关键领域做出重要成绩的基础研究人才、高水平工程师、高技能人才,对研发大国重器和解决“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难题的科研团队进行表彰和宣传,增强科技工作者的事业心、成就感和荣誉感,吸引更多优秀人才投身我国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事业。

相关资讯
热门资讯